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品一口老醋,传统工艺,唇齿留香;尝一口萝卜,脆甜多汁,久久回味;捧一束绢花,美丽“绽放”,娇艶欲滴。“土特产”体现着一个地域特有的风土,承载着当地百姓深深的眷恋。
转型升级、做强品牌……在天津的田间地头、车间厂区,我们看到了一幅“土特产”绘就的乡村产业振兴新“丰”景。
古镇“醋香浓”
清晨,汽车沿着南运河缓缓行驶,穿过一片热闹的街镇,拐进一座古朴宽敞的大院,来到了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一家历史悠久的制醋企业,一股浓郁的醋香便扑鼻而来。
独流镇,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。当地盛产红高粱,水资源充沛,得天独厚的条件,让独流老醋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“土特产”。
“开春以来,订单很火,我们正加紧生产,预计今年老醋产量将达10万吨。”天津市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泽泉一边说着,一边将我们领向制醋车间。
踏入制醋工艺传习作坊,混着酒曲、粮食气息的醋酸味更盛了。几十口大缸里装满了高粱、黄米等原料制成的正在发酵的酒醪和醋醅。翻、抖、搂、挑、扒,这些老手艺在制醋师傅手里被完整地保留下来。
露天院子里,几百口大缸盖着铁皮“帽子”依次排放。“这里面就是发酵后正在进行陈酿的醋醅子,经过三年日晒夜露,再经过淋醋环节,三年陈酿老醋便可问世。”刘泽泉说。
传统工艺虽好,但耗时耗力,如何向生产要效益?刘泽泉想了不少办法:对内,提质增效,优化管理;对外,招揽人才,引进技术。
“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我们和高校合作,不断优化工艺,推出新的产品。”刘泽泉说,仅改善发酵剂一项,便使粮食利用率提高了10%,每年增加上百万元收益。
标签: